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圖說: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第一場發表。 人間社記者知泉攝
圖說: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第一場發表由陳劍鍠教授主持。 人間社記者知泉攝
圖說:賴品超教授發表。 人間社記者知泉攝
圖說:鄧子美教授發表。 人間社記者知泉攝
圖說:李向平教授發表。 人間社記者知泉攝
圖說: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第一場發表由陳劍鍠教授主持,李向平教授發表。 人間社記者知泉攝
圖說: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發表。 人間社記者知泉攝人間佛教座談會 多面向談人間佛教
2018-10-28
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0月27日上午第一場發表在雲居樓六樓展開,邀請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煌擔任主持人,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賴品超、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鄧子美、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、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發表論題。
人間佛教與宗教對話 比較衝突、寬恕與和解
賴品超開門見山表示,宗教對話在國際衝突與暴力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,也與佛教有著密切關係。在歷史上,佛教傳播到眾多不同國家,並積極與不同宗教進行對話。而佛教雖主張非暴力,但也無法獨善其身。舉例佛教曾遭受的法難、迫害,對於佛教自身來說,衝突與暴力是無法躲避的問題。
賴品超引用西方學者Paul O.Ingram將佛教與基督宗教的對話,並概括分為三類:有關教義上、宗教經驗、社會參與,而人間佛教應提出當代的意義。西方學者Samuel P. Oliner曾對不同族群間的復和進行個案研究,並歸納出達到復和的重要元素:利他主義、道歉、寬恕、修復式正義,指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,可讓人承擔修復人與人之間,或群體間的關係所必有的風險。而融情、利他行為、愛、道歉與寬恕之間,似有一種線性的關係,引致和解或和諧關係的恢復。
賴品超也引用儒家「仁」、「恕」的觀點,並分享他以中英文在Google搜尋佛教、和解、Buddhism、Reconciliation等關鍵字的經驗,比較佛教與天主教、基督宗教的寬恕與和解。他表示,佛教與其他宗教、尤其基督宗教,在寬恕與和解的問題,不僅在義理與宗教經驗上有值得學習觀摩的地方,更能克服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差距。
科學探索精神與佛法「空」義 讓善知識引導高科技
鄧子美說明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,就人工智慧而言,無論正面或負面影響,都該由人來負責,因此他就哲學與佛學的角度,釐清科學與人文價值的相互關係,期拋磚引玉,讓基於佛學「空」義的思考帶給人們更多啟發。他表示,依據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蒙洛迪諾的見解,人類以科學發展為目標的追求動力,主要來自於人的好奇心與求知欲,而這兩者必須得到人的特質所在之超越性,也就是「覺悟」的引導。
「科學的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。」鄧子美談及,如果自由意味束縛的解脫,就與佛法「空」的解脫是一致的。他以三點論述解釋科學探索精神與「空」義有著同一趨向,兩者都是擺脫盲目性的束縛。講述現代科學不僅表現於科技輝煌成效,更在其「客觀」之研究結構的可信,而佛教整體思維在於價值觀及依據堅實,是未來科學技術所無法改變的。
他總結,崇尚自由的價值觀確實與科學發展存在密切聯繫,而星雲大師提出自覺遵守戒律或重建秩序,是人間佛教的重要課題,也是空慧的體現。讓善知識引導高科技,力求以中道智慧駕馭技術運用,人文價值便有很大可能與科技發展形成良好互動。
人間佛教形成當代文化 發揮普遍作用
李向平首先比較「宗教文化」與「佛教文化」,以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先生的著名觀點「佛教是一種文化」,解釋人間佛教的文化構成能力,同時以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發展歷史,及推動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弘法等事業,印證大師所說:「中華文化復興,佛教不可以缺席。」並探討人間佛教如何形成當代文化的建設能力,以進入當代社會發揮普遍作用。
「文化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。」李向平從制度化層面講述到心理層面,講述佛教文化統一體及構成的四個層面:佛教民俗化事象與佛教直觀藝術、佛教物質制度與組織結構、佛教精神文化、佛教文化心理情感結構。並討論佛教的化約論傾向、功能論傾向、知識論傾向。
李向平指出,人間佛教的文化構成能力基本內涵,便是將自己的信仰、意義轉化為信仰者現實交往規範的能力,具體表現在群體成員規範能力、儀式組織能力、社會情緒調控能力、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能力、宗教活動合法化能力。「行動者如何運用文化、如何運用信仰方式?這是人間佛教及其文化發展能力、策略的關鍵。」
詮釋星雲大師《佛法真義》 以原始佛教教義為根本
妙凡法師則從《星雲大師全集》談人間佛教的精神,並探討星雲大師在佛教教義的詮釋上,如何為佛教重新估定價值,讓佛法深入人心、實踐於生活。並表示佛教因時空、地理、文化、語言、風俗的不同,產生各種文獻與詮釋,應依據聖言量—佛說的,以「佛」及佛說的「法」為主。
法師舉例「苦」是佛教的基本思想,但是佛陀說法的目的,是為示教利喜,讓眾生離苦得樂,給人光明、歡喜,不要讓人恐懼、害怕。法師也舉例,佛光山淨土洞窟有別於一般寺院道場以地獄告誡他人,讓人建立正確觀念,明白佛陀是人不是神,佛是人成,只要有自知、自覺,也能向佛陀一樣成為人間行者。
大師以原始佛教教義為根本,以大乘佛教為指標,將佛教還原真實的面目:一個積極、超越、自我圓滿的佛教。大師融和傳統與現代的詮釋,以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」為軸,展開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。而《佛法真義》是大師透過文字般若展現「佛說的,人要的,淨化的,善美的」詮釋學說,以善巧方便為基石,佛陀本懷為導航,論述星雲大師詮釋佛法的精神。
人間佛教與宗教對話 比較衝突、寬恕與和解
賴品超開門見山表示,宗教對話在國際衝突與暴力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,也與佛教有著密切關係。在歷史上,佛教傳播到眾多不同國家,並積極與不同宗教進行對話。而佛教雖主張非暴力,但也無法獨善其身。舉例佛教曾遭受的法難、迫害,對於佛教自身來說,衝突與暴力是無法躲避的問題。
賴品超引用西方學者Paul O.Ingram將佛教與基督宗教的對話,並概括分為三類:有關教義上、宗教經驗、社會參與,而人間佛教應提出當代的意義。西方學者Samuel P. Oliner曾對不同族群間的復和進行個案研究,並歸納出達到復和的重要元素:利他主義、道歉、寬恕、修復式正義,指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,可讓人承擔修復人與人之間,或群體間的關係所必有的風險。而融情、利他行為、愛、道歉與寬恕之間,似有一種線性的關係,引致和解或和諧關係的恢復。
賴品超也引用儒家「仁」、「恕」的觀點,並分享他以中英文在Google搜尋佛教、和解、Buddhism、Reconciliation等關鍵字的經驗,比較佛教與天主教、基督宗教的寬恕與和解。他表示,佛教與其他宗教、尤其基督宗教,在寬恕與和解的問題,不僅在義理與宗教經驗上有值得學習觀摩的地方,更能克服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差距。
科學探索精神與佛法「空」義 讓善知識引導高科技
鄧子美說明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,就人工智慧而言,無論正面或負面影響,都該由人來負責,因此他就哲學與佛學的角度,釐清科學與人文價值的相互關係,期拋磚引玉,讓基於佛學「空」義的思考帶給人們更多啟發。他表示,依據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蒙洛迪諾的見解,人類以科學發展為目標的追求動力,主要來自於人的好奇心與求知欲,而這兩者必須得到人的特質所在之超越性,也就是「覺悟」的引導。
「科學的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。」鄧子美談及,如果自由意味束縛的解脫,就與佛法「空」的解脫是一致的。他以三點論述解釋科學探索精神與「空」義有著同一趨向,兩者都是擺脫盲目性的束縛。講述現代科學不僅表現於科技輝煌成效,更在其「客觀」之研究結構的可信,而佛教整體思維在於價值觀及依據堅實,是未來科學技術所無法改變的。
他總結,崇尚自由的價值觀確實與科學發展存在密切聯繫,而星雲大師提出自覺遵守戒律或重建秩序,是人間佛教的重要課題,也是空慧的體現。讓善知識引導高科技,力求以中道智慧駕馭技術運用,人文價值便有很大可能與科技發展形成良好互動。
人間佛教形成當代文化 發揮普遍作用
李向平首先比較「宗教文化」與「佛教文化」,以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先生的著名觀點「佛教是一種文化」,解釋人間佛教的文化構成能力,同時以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發展歷史,及推動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弘法等事業,印證大師所說:「中華文化復興,佛教不可以缺席。」並探討人間佛教如何形成當代文化的建設能力,以進入當代社會發揮普遍作用。
「文化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。」李向平從制度化層面講述到心理層面,講述佛教文化統一體及構成的四個層面:佛教民俗化事象與佛教直觀藝術、佛教物質制度與組織結構、佛教精神文化、佛教文化心理情感結構。並討論佛教的化約論傾向、功能論傾向、知識論傾向。
李向平指出,人間佛教的文化構成能力基本內涵,便是將自己的信仰、意義轉化為信仰者現實交往規範的能力,具體表現在群體成員規範能力、儀式組織能力、社會情緒調控能力、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能力、宗教活動合法化能力。「行動者如何運用文化、如何運用信仰方式?這是人間佛教及其文化發展能力、策略的關鍵。」
詮釋星雲大師《佛法真義》 以原始佛教教義為根本
妙凡法師則從《星雲大師全集》談人間佛教的精神,並探討星雲大師在佛教教義的詮釋上,如何為佛教重新估定價值,讓佛法深入人心、實踐於生活。並表示佛教因時空、地理、文化、語言、風俗的不同,產生各種文獻與詮釋,應依據聖言量—佛說的,以「佛」及佛說的「法」為主。
法師舉例「苦」是佛教的基本思想,但是佛陀說法的目的,是為示教利喜,讓眾生離苦得樂,給人光明、歡喜,不要讓人恐懼、害怕。法師也舉例,佛光山淨土洞窟有別於一般寺院道場以地獄告誡他人,讓人建立正確觀念,明白佛陀是人不是神,佛是人成,只要有自知、自覺,也能向佛陀一樣成為人間行者。
大師以原始佛教教義為根本,以大乘佛教為指標,將佛教還原真實的面目:一個積極、超越、自我圓滿的佛教。大師融和傳統與現代的詮釋,以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」為軸,展開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。而《佛法真義》是大師透過文字般若展現「佛說的,人要的,淨化的,善美的」詮釋學說,以善巧方便為基石,佛陀本懷為導航,論述星雲大師詮釋佛法的精神。
最新消息
南投家扶園遊會 均頭中小學響應
2025-11-05水星室內管弦樂團中美寺演出 以音樂傳遞愛與和平
2025-11-05焦賴中學舉辦考生祈福會 以正念安住身心迎考試
2025-11-05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傳記】 百年佛緣──生活篇.我的衣食住行5-3
2025-11-05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永續佛學教育
2025-11-04親子同心跑出慈悲 達拉斯講堂家庭日洋溢愛與歡笑
2025-11-04倫敦佛光山甘露灌頂皈依典禮 21人發心成為三寶弟子
2025-11-04妙法寺雲水書車傳遞善與愛 龍井親子草地悅讀幸福
2025-11-04菩提分會果雕與甜點特展 展現佛光生活美學
2025-11-04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教育推廣 黑與白之間靈動的哲思
2025-11-04
相
關
消
息







